江苏省徐州市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力点,加强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工作举措,不断将移旧俗、除陋习、树新风引向深入,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 破解难点
“婚丧大操大办,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开支,一场婚丧事办下来,有可能耗费个别家庭一辈子积蓄;‘人情’消费进入恶性循环、‘人情钱’节节攀升,不仅造成了极大浪费,也使一些普通家庭债台高筑,有苦难言。”邳州市八路镇民政办主任黄建勋如是说。
徐州市民政局委托睢宁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治丧问卷调查,从回收的2万余份有效问卷看,98%的受访群众希望办丧一切从简、减少铺张浪费,82%的群众选择出殡酒席控制在15桌以内,65%的群众选择减少出殡车辆和出殡天数。统计显示,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整治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不良社会风气顺应民心、符合民意。
徐州市高站位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分管市长高密度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部门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及时调度解决工作中的堵点难点。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主要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个别党员干部借机敛财,乱埋乱葬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徐州市副市长赵兴友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方式方法、着力治标,更要坚持精准发力、注重治本,对照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标准,充分发挥‘一约三会一示范’作用,真正破除陈规陋习,让群众从人情负累中解脱出来。”
靶向聚焦 直击痛点
徐州市强化对“两类对象、三个环节”的监管。两类对象,即一类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本人和家属;另一类是社会知名度高的人员。这两类人群带头遵守移风易俗新规,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各地还将操办婚丧事情况纳入党员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党员民主评议。三个环节,即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所有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红白事及时报告、登记备案。事中各单位严格控制党员干部和职工操办红白事的规格,对操办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事后建立红白事公示制度,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干部操办红白事情况都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同时开展一批专项治理行动。各级民政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城管、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治理婚丧中介服务公司存在的巧设名目、诱导消费、大操大办等服务乱象;查处殡葬用品店违规经营、占道经营和无证经营行为,及时没收、销毁殡葬迷信用品;打击擅自运尸、遗体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乱埋乱葬治理力度;继续对高速公路、铁路和省道两侧坟墓进行有序平迁,对大墓、硬化墓穴和家族豪华墓穴坚决予以清理,切实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典型引领 疏通堵点
今年以来,徐州市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移风易俗新模式,立足实际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典型样板。
丰县探索的“尊老孝老”典型,面向70岁以上建档立卡老人开展孝老爱亲行动,对子女为老人缴纳赡养费的给予一定奖补,引导子女自觉履行赡养义务。沛县打造了“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样板,由乡镇统一规定不破孝、不扎纸、不土葬,统一桌席标准烟酒档次,压缩办丧时间、减少办丧程序,经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商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修改、表决后形成村规民约,村“两委”及全体村民对红白理事会和事主进行监督。睢宁“丧俗综合改革”模式,实现镇级骨灰存放设施全覆盖,18个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局均下设殡葬专项执法中队;开展移风易俗“百家谈”,让专家、群众、公众人物面对面交流,引导民众理解孝道和厚养薄葬内涵。新沂“专项资金助推”经验,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启动殡仪馆选址重建工作,投入1150万元开展各镇办公益性公墓、骨灰安放设施、守灵中心建设奖补。市民政局将5个乡镇(街道)红白理事会活动纳入年度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试点,每家给予3万元资金。
徐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明辉表示:“围绕‘文明节俭、群众满意’原则,突出正面性、群众性、社会性,年底前各县(市、区)全部成立红白理事联合会、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全部纳入村(居)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到2020年底,在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