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地方流行修活人墓,人还活得好好的,墓地就给修好了。在湖北省通城县,据当地民政部门统计,该县60岁以上居民7.8万人,95%以上建有活人墓,通城全县范围内,一共有约8万座活人墓,公路边、农田里随处可见。有人除了给自己建,还给只有几岁的孙子建墓。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已介入整治。
为活人修墓非今日才有的新事,其历史颇为长久。造活人墓者相信生前造墓可以转运、延年益寿。从今人角度,这属于一种迷信。当然,“活人墓”死灰复燃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眼下土地资源短缺,引起墓地价格上涨。不少人担心将来墓葬用地不敷使用,或者价格飞涨,“死不起”,因此有了提前购买、“霸位”的想法。而根据民政部门规定,购买墓地必须提供死者的火化证明,因此这种生前购买墓穴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违规行为。某些陵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背后是商业利益驱动。
通城县过去出现大修“活人墓”之风,更多属于以上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当地老百姓传统观念的问题。所谓“事死如事生”,对待过世的先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豪华的坟墓、墓园,自然成了死后享受荣华富贵的表征。同理,广州不久前有位街坊用“金猪面包”(大小、外表做得跟乳猪一模一样的面包)祭祖,结果被婆婆训斥说不孝,说明如今受此观念影响的人依然很多。过去上坟烧点纸钱就完了,这几年出现“另类”祭祀品,以至于现在烧纸质私家车游艇别墅都有,都是“事死如事生”的体现。
金猪祭祖,最多是破费一点;而修“活人墓”已影响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此风不可长。我看到去年《人民日报》对通城县殡葬改革的报道,说该县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困县。全县每年约有3000人死亡,如果全部土葬,每年将有200多亩田地变成墓地。拆人墓地,弄不好会激化社会矛盾,为此当地由党员带头,采取购买陵园墓穴予以政策优惠、选择生态葬给予现金奖励等办法,短时间内已拆除“活人墓”900多座,最近更是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
这说明,一方面我们中国人讲究“死生亦大矣”,在这个问题上移风易俗确实不容易。但另一方面,改变也是有可能的,除了在观念上要做好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还必须在硬件上加大建设力度,满足民众对于处理身后事的基本需求及情感需要。尤其农村地区,涉及殡葬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民生活的地方周围,既没有殡仪馆也没有公共墓园,第一反应自然是自己动手、抢先动手。从这个角度讲,政府不仅要“大拆”,更要“大建”,通过普及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让民众办丧事时通过亲身所感,了解现代殡葬方式的尊严、便利和节俭,摆脱各种死后无依的恐怖想象,大建“活人墓”的风气自然可以刹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