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在大鹏湾海域举行公益海葬活动
40次骨灰海葬,吉田墓园12次骨灰树葬,488位逝者长眠百年大榕树下,3万多具骨灰撒入大海,深圳市节约了大量的殡葬用地,也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这是深圳殡葬改革交出的答卷,也是迈向新时代的深圳殡葬奋斗篇章。1998年,深圳开始举行海葬;2008年,深圳开始举行树葬。今年是深圳海葬20周年。11月23日上午,深圳市2018年骨灰海葬活动在大鹏湾海域举行,这座城市向数万名魂归大海的逝者致敬。
二十载岁月如歌,二十载初心不改。20年的公益海葬,让深圳探索出绿色生态的殡葬改革路径,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生态葬式。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0月1日起,深圳首次对参加海葬等节地生态葬的本市户籍市民给予奖励。展望未来,深圳将继续探索绿色殡葬之路,助力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率先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观念变革——从遗体土葬到遗体火化
遗体火化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杜绝“死人与活人争地”、土地资源浪费和森林赤字问题。1996年以前,深圳市的火化率长期徘徊在30%,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宝安区仅为3.8%。“沿袭数千年的‘入土为安’、‘重殓厚葬’的传统观念,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火化、无坟化等新殡葬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一位退休的民政干部表示,转变群众的丧葬理念、改革殡葬陋习是推动深圳殡葬改革的关键举措。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在立法上明确不设土葬区,辖区内100%实行火葬,这在当时的国内殡葬法条里是独一无二的。1997年3月起,市政府建立了殡葬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按照“深圳市殡葬管理计划目标考评办法”,区、街道、居委会逐级签订责任书,开展百分百量化考核,以切实有效的手段推进殡葬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这座极具活力的城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奋斗者,人口的快速增长让地域小的深圳倍感压力。“老百姓开始认识到‘土葬’弊端较多,比如浪费土地资源、耗费棺木、污染环境、破坏社会风气等。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火葬’不再是一种行政命令,而认为这是一种殡葬新理念。”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政府不断推进的殡葬改革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转变殡葬观念,认识到殡葬改革是一项惠民生的举措。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移风易俗、倡导厚养薄葬,啃下这块硬骨头,深圳殡葬改革成效初显。据相关部门统计,深圳1996年的火化率为30%,1997年上升为78.6%,1998年1月达到100%,至今连续20年保持100%,迈入广东省的先进行列,深圳经验因此被全省推广。“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深圳火化率由30%提高到100%,深圳殡葬改革能取得重大突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观念创新——清理历史旧坟进行深埋绿化
站在鹏城第一峰——梧桐山山顶,深圳的景色一览无余,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的绿林,看不到一座历史旧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乱葬坟岗特别多,为了完成清理旧坟这一项艰巨的工作,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付出了不少努力,挨家挨户跟群众交谈,传播绿色殡葬理念。”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圳市坚持分类整治、标本兼治的原则,采用植树造林遮挡、就地深埋、覆土绿化、拆除迁移等多种方式治理历史旧坟。在清理旧坟工作中,深圳市加大宣传力度,划拨专项资金,解决了治理旧坟的清挖人工费、遗骨火化费、安葬安放费补贴,使不少公益性墓园有了一定的启用资金。例如,南山区进行统一规划,兴建公益性墓地和骨灰楼,将3万多具骸骨迁入存放或划地深埋绿化。
从1999年试点清理“三道两区”历史旧坟开始,到2003年全面完成清理历史旧坟任务,历时4年,累计清理历史旧坟37.9万座,清理骸骨64.4万多具,安葬存放骨灰、骸骨32.5万具,深埋树葬27.3万具,彻底实现“无坟化”;清理出可利用土地1379.6万平方米,清理后绿化530.9万平方米,植树99.7万株,植被草地216.8万平方米;已开发建设利用土地501.74万平方米,深圳市有135个村(社区)在清坟土地上建起一批厂房或商住房,改造建成27个公园占地179.7万平方米。
数十万原住民先人,他们是一群不能被忘记的人,他们是值得深圳市民尊敬的人,正是他们选择了深埋绿化的殡葬方式,把绿色留给深圳人民,才让深圳这座城市绿意盎然,助力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观念再解放——从保留骨灰到不留骨灰
清理深圳历史旧坟后,深圳开始探索少占土地或者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深圳临海而立,可参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处理骨灰的方式——海葬。1998年,深圳打破了入土为安或将先人骨灰长期保存下来的传统,举行首次骨灰撒海活动。如今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了近40次海葬活动。在深圳,从保留骨灰入土为安到不留骨灰,骨灰不占土地的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明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市民观念的转变也与深圳不断推进的殡葬改革密不可分。除了海葬之外,深圳还提倡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这些葬式具有绿色环保、节约土地、成本低等特点。据介绍,吉田墓园的树葬是“以树代墓”,将骨灰装入可降解的管道内,埋在百年大榕树下,只留下一块刻有众多骨灰树葬者名字的石碑。草坪葬、花坛葬与树葬类似,家属将骨灰埋在草坪下、花坛下,不留碑。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作为一座慈善之城,深圳首次与外地共建共享海葬平台。2017年,深圳市殡管所和贵阳市民政局签署合作协议,深圳与贵阳共建骨灰撒海平台,为身居内陆城市而有海葬意愿的市民圆梦。“特区是全国的特区,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援,深圳有责任为内陆城市提供支持,骨灰海葬有效节约了土地,深圳应全力传播绿色的殡葬理念,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砥砺奋进的深圳民政人从未停下改革的步伐,为了进一步推广节地生态葬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深圳推出了节地生态葬的奖励政策。2018年10月1日起,深圳户籍居民选择生态葬可领奖励。日前,我市首次出台《深圳市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下称《办法》)。《办法》显示,骨灰海葬和通过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不留标识、不单独留名的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式,可获得奖励。节地生态葬的奖励标准为:骨灰海葬按每具骨灰3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其他节地生态安葬按每具骨灰1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根据《办法》,享受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应符合下列条件:逝者生前为深圳市户籍;逝者生前已通过遗嘱、遗赠扶养协议、委托办理节地生态安葬事项等方式作出愿意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表示,或者其亲属、法定监护人对参加节地生态安葬无异议;参加深圳市、区民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逝者生前为非深圳市户籍人员的,不享受节地生态安葬奖励,但经办人可以免费参加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