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别看他人脸色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这个时节,对故人的思念,就愈加悠远绵长。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慎终追远、行孝敬哀,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更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情怀和精神信仰。不过,该如何与故人作别?怎样安葬,才是对天各一方的他们最好的敬重方式?在时间的流变中,作别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悄悄改变……田先生:“我就主张‘厚养薄葬’的形式,回去大操大办我不愿意。我老家的亲戚朋友邻居估计都有些议论吧。我本来想清明回家简单办(丧事),我的堂哥不同意,他很生气,非要大操大办,又要演电影又要烧纸马那些,甚至他说你们要生态葬,我就不参加。(4月5日中国之声——堂兄弟因葬礼起争执:你要让父母生态葬我就不参加)

老人死了,哪怕是背债,中国传统的观念是“重敛厚葬”,开流水席,几天几夜,抹桌子不干,送葬那天,一路上吹吹打打,披麻带孝,磕头下跪,不在话下,似乎,如此隆重,才算孝顺。然而,斗转星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尤其是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再加上市场经济,兄弟姐妹,天各一方,时势逼迫着人们“最好选择生态葬”。

不是造高楼而“一天一个样”,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往往,新旧观念会撞出火花来。“你要让父母生态葬,我就不参加”,对此,我想说的:生态葬,别怕他人不理解。

生态葬,有人不理解,当然有其“不理解的理由”。千百年来,父母去世安葬起来“隆隆重重”而“热热闹闹”,而如今,你家却选择“简简单单”而“冷冷清清”,似乎你们对父母不孝。其实,厚葬不如厚养。生前带父母一次体检而胜过死后给父母烧去纸质楼房,一次生前孝敬胜过万次扫墓,身后“隆隆重重”而“热热闹闹”,且“大大方方”,死者得益几何,都是在给活人脸上贴金。

生态葬,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有加速度,也可以弯道超车,这其间,要有政府的倡导与支持。笔者注意到了,有的地方政府,从遗体接运、遗体火化到骨灰寄存、遗体存放,一路“惠民”;2008年,温岭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海葬,去年年底,又出台通知,规定从今年起,凡70周岁以上的温岭户籍人员,自愿实施海葬的,可在生前享受按月奖励。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生态安葬“生前享有”的政策;台州市也是如此,,凡70周岁至100周岁及以上,分别每月享受100— 400元的补贴,这笔钱当月发放到承诺逝后进行生态安葬的个人手中。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节地生态安葬率提升较快。北京市2017年包括骨灰立体安葬、自然葬等在内的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已占所有安葬方式的44%,经历了从拒绝接受到供不应求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厚养薄葬”越来越“大江东去”而成为社会主流。

生态葬,对于不少地方的老人来说,不仅能得到政府的“生前享有”,更是减轻子孙的身心负担,也算是先辈献给子孙“最后的爱”;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在此,对披荆斩棘的先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肃然起敬!”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changshi/hangyeguandian/452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八字精批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