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简约祭扫 文明健康环保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中华丧葬礼仪文化在清明节期间得以集中展示。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丧葬礼仪文化总是与“孝”文化紧密相关的。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政治制度、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沿袭多年的丧葬礼仪文化,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因而,去除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过量的烦琐形式,保留人文情怀内容与庄严肃穆方式,并逐渐增添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是社会风俗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我们提倡移风易俗的简约祭扫,是新的丧葬礼仪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就是文明、健康、环保。前两年,我市提倡以“一束鲜花寄亲人”作为简约祭扫的主题,将祭祀的“祭”升华为寄托的“寄”。这一字之变,蕴含着祭扫方式的创新与丰富,标志着追思理念的突破与进步。其结果大可赞叹,“一束鲜花”使人们逐渐告别了鞭炮轰隆的乌烟瘴气,使简约殡葬和简约祭扫渐成时尚,乃是多年来深化殡葬改革而取得的显著成果。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感念先人恩泽,传承优良家风,是清明祭扫活动的初衷;而文明简约的祭扫,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进步、科学昌明的新时代,然而在丧葬和祭扫活动中,还存在着诸如焚烧纸钱、纸人、纸马、花圈、燃放鞭炮等陋俗,不仅浪费了钱财,而且污染空气和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完全可以用呈献鲜花、点燃蜡烛等文明且环保的形式取而代之。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朝着文明、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简约祭扫的实质,就是移风易俗,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更新。近年来兴起的“网上祭英烈”“用鲜花代替纸钱”“丝带寄哀思”等祭扫活动逐渐蔚然成风,便是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

生态葬兴起后,存放骨灰的房舍和格位逐年增多。每年清明,前来祭扫的人们随大流地采用“骨灰拜祭”形式。这种做法的多重弊病显而易见:首先,按照传统丧葬理念,讲究入土为安,不宜动土。骨灰盒就如同过去的棺椁,在安放之后就不宜移动和打开。因此,抱骨灰盒祭扫不合丧俗礼法,而应手捧逝者灵牌或遗像祭拜。其次,清明时节殡仪馆内外拥挤不堪,骨灰盒搬移,容易出现抱错或放错格位的情况。另外,骨灰盒多为木质结构,经火烤后热胀冷缩,容易开裂。因而,祭扫先人不宜搬运骨灰盒。近年来,简约而文明的“牌位拜祭”风尚悄然兴起:在清明祭扫中不抱骨灰盒,而是捧着灵位牌或遗像追思祭扫。这种做法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又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还避免造成大面积车辆拥堵。

对先人的尊敬,体现在真挚的情怀、肃穆的氛围和宁静的追思上。而在嘈杂鞭炮、奢侈烟火、喧嚣氛围、拥挤人流、繁杂形式的纷乱状态下,很难使追怀的思绪安稳下来。其实,简约祭扫最清明、最真挚、最得体,因为它摒弃了庸俗的炫富,剔除了过场的浮华,却留下了真诚的敬仰和思忆──真正回归了祭奠的初心,恢复了清明的本真,与文明牵手,与健康拥抱,与环保为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谭汝为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changshi/hangyeguandian/45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八字精批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