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自然葬”应成未来殡葬主流

□苑广阔

3月25日,北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意味着自然葬——这一新的殡葬方式正式推出。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据3月26日《北京晨报》)

清明节临近,有关殡葬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最近几天,北京出现的一种新的殡葬方式——自然葬,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说相比于传统的墓葬方式,花葬、树葬、草坪葬已经算是一种革新的话,那么“自然葬”则是在花葬、树葬和草坪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毕竟花葬、树葬等还会在小型的纪念碑上刻有逝者的名字,同时用容器保留骨灰,而“自然葬”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整个葬区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人类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的理念。

相比于传统的墓葬方式,自然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逝者家属来说,不但不用再花费巨额的费用去购置甚至比房价还要高的墓地、制作墓碑,而且整个安葬仪式都由政府来买单,无须市民自己付费,大大减轻了市民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郊区的墓园变得越来越紧张,可以用作墓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而采取自然葬的方式,1平方米的区域可安葬10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10倍,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效果格外显著。

个人和家庭节省了费用,减轻了负担,还为国家节省了土地资源,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葬完全有理由成为未来殡葬的主流方式,而目前它能否得到推广和普及的最大阻碍,可能就是传统观念了。实际上,在北京出现的首次自然葬,已经有31位逝者的家庭参与其中,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从思想观念上接受这种新的殡葬方式。而思想观念上接受的背后,则是潜意识里对生老病死怀有的更加客观、理性、科学、文明的看法,这才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更何况,自然葬仪式结束以后,家属可以得到一块铜质的二维码纪念牌,亲人通过手机扫码后,可看到逝者的生活照片、视频集锦、人物传记、亲友圈、家谱树、缅怀平台等。这个二维码只为逝者家庭定制,人们可以在这个特殊的家族纪念平台上,与逝去的亲人“说话”,给逝者奉上鲜花、点燃蜡烛等。这同样可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其情感并不输于在亲人的陵墓前焚烧纸钱、祭品。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changshi/hangyeguandian/46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八字精批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