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的社会
上海开埠前,境内居民治病全赖中医。清乾隆年间,引溪石家浜有知名的种痘医生王占三。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西医东渐。随着租界扩张,工业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商怡和纱厂设保健间。民国4年(1915年)沪江大学下属沪东公社设工业医院。1949年上海解放,共有医院、诊所13所,职工981人,床位907张。其中公立医院有床位510张(属军队床位40O张),占56.23%,私立医院397张,占43.77%。医院规模小、设备差、医技力量弱。境内工人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严重。居民半数饮用江浜井水,公共卫生差,疫病不断,产妇与婴儿死亡率很高。
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境内先后建立防治站(所)6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环境大大改善,先后消灭了天花、霍乱、白喉等传染病。工业职业病铅中毒、苯胺中毒等得到控制。调整和新建了市级、区级、街道三级医院,实行劳动保护和公费医疗制度,推行划区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文化大革命”开始,医疗卫生工作遭破坏,制度废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除了维持基本医疗、预防工作外,主要运用“一根针”、“一把草”,深入工厂、农村开展群防群治。1968年以后,恢复除害灭病和计划生育工作。1974年恢复妇幼保健工作。到1975年,医疗防治机构增加到31所、床位4200张,千人均床位5.26张,卫技人员5201人,千人均卫技人员6.51人。
1978年后,经过整顿、恢复,医疗卫生事业重新走上轨道。1983年起,实行卫生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创设大小医院挂钩的协作病房,普遍扩建业务用房;引进精密医疗仪器;建立专家和技术协作体,开设专家、专科和业余门诊;社会医疗机构兴起。到1990年,医疗防治机构增加到38个,比1949年增加1.92倍,床位数5676张,千人均床位5.30张,比1949年的2.56张增加2.74张,卫生技术人员7596人,千人均卫技人员7.10人,比1949年的2.08人增加5.02人。传染病死亡率比1953年下降了94.9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81/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0.78‰,期望寿命从1953年的男59.98岁、女60.9岁提高到男73.4岁、女76.56岁。建国前,区境的文化设施十分落后,直至民国16年(1927年),只有一家座位200只木板坐椅的天一楼戏院。当时境内工业发展迅速,产业工人工作艰苦,时间长达12小时,且食不果腹,难以享受文娱生活。从本世纪2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团结工人,进行启蒙教育,结合开展识字和文化活动,有了以揭露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实质的《四可恨》和反对日本侵略军的《切萝卜头》等歌谣。到1949年上海解放,区境内仅有设施简陋的电影院1家、戏院8家,座位4641只。
建国后,党和政府关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50年代初,区政府设文教股,境内先后建起杨浦区工人俱乐部、杨浦电影院、沪东工人文化宫、杨浦区文化宫、杨浦区图书馆等一批文化事业单位和街道文化站。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生活安定,300人以上的工厂俱乐部相继建立了各种戏曲音舞团队。工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1956年,区政府设文化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工作。1984年撤科建局。改革开放,使文化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建设备完善、建筑新颖的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7家;原有的影剧院进行改造;街道文化站扩建成多功能文化中心。不少工厂俱乐部更新设施,广泛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1990年,区级和街道级文化设施发展到31家,建筑面积82594平方米,座位12580只;新办的录像放映、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等文化活动场所,连同星罗棋布于全区的工厂、大学等俱乐部,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基本适应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沪江大学)组建足球队,为区境现代体育之始。宣统三年(1911年),公共租界内的汇山公园曾辟有网球场。到20年代,日商裕丰、大康和公大纱厂,都设有体育场和游泳池。民国11年(1922年),复旦大学迁入区境,建有田径场、网球场和体育馆。民国24年,国民政府在江湾兴建大型的上海市体育场。以球类活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在境内7所大、中学校和外商工厂的少数职员中开展。少数市民在公园、空地上练习传统武术与拳操,广大青少年在开阔地带踢石子与小橡皮球,在自然河浜中游泳。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纺十二厂等工厂的工会积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沪东各大厂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多次组织“龙头杯”、“颐中杯”、“中皂杯”等足球赛,推动了工厂足球运动的发展。不少工人子弟,受父兄影响,在街头巷尾踢起了小足球,足球运动风行一时。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群众体育运动。至1990年境内先后兴建了体育场、体育馆、射击场、体育俱乐部、足球场、温水游泳池等8项大型体育设施,占地13.48万平方米,是全市兴建场馆最多的一个区。境内工厂、学校共拥有体育场659片、游泳池35座、娃娃池(小游泳池)72座。50年代,工厂和学校普遍开展广播操、工间操,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广泛开展足球、篮球、乒乓和游泳运动,进行各项体育比赛。60年代,区足球队进入全国甲级队;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七厂、上棉十九厂、中国纺织机械厂、上钢二厂、杨树浦水厂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各中小学拥有众多的小足球队。杨浦区被誉为“上海足球的摇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各界资助兴办体育事业。工厂与学校挂钩,相互支持开展体育活动。具有传统的足球运动进一步普及。据1985年统计:全区经常踢足球的有2万多人,占区人口的1/50,是全国“足球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职工体育以健身为目的,转向小型多样;青少年各项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至1990年,杨浦区三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一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
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580弄50号(爱唯一)
上海市杨浦区交通违章处罚地�?ch=rainbow.wty.ask1
一般三叉路口或易出车祸路段
武汉华城公墓|上海杨浦区小型公墓|承德市下板城的公墓的价格,崇明公墓价格,马山华侨公墓电话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gongmulingyuan/shanghaigongmu/1567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