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發[1997]21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
1997年6月3日至5日,我部在京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回顧總結了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以來的成績、經驗、确定了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标和任務,對于推進殡葬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将國務委員李貴鮮在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多吉才讓部長《大力推進殡葬改革,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爲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的工作報告和楊衍銀副部長的會議總結講話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委員李貴鮮在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上講話
1997年6月5日
同志們:
民政部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是一次重要的會議。會議總結交流了經驗,研究确定了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發展目标和主要任務,表彰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多吉才讓同志作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報告,會議開得很好。
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殡葬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火化率逐年增長,喪俗改革日益深入人心,在大中城市,實行火葬已經成爲廣大群衆的自覺行動,有8個省、直轄市普及火葬。廣大民政幹部和殡儀職工在推行火葬、倡導喪事文明簡辦、樹立喪葬新風尚、提供優質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廣大殡儀職工克服世俗偏見,發揚孺子牛精神,默默地無私奉獻,湧現出大量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這裏,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殡葬改革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向辛勤工作在殡葬工作第一線的全體幹部職工表示親切的問候!緻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殡葬改革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對殡葬改革工作的領導
殡葬改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标志,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它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革舊俗,樹新風,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有利于克服亂埋亂葬陋習,節約土地資源,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倡導尊老敬老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有利于群衆把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生産和生活,減輕群衆的負擔。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并切實加強對殡葬改革工作的領導,把殡葬工作作爲兩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的目标管理之中。随着經濟的發展,要逐步增加殡葬事業費的投入。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齊抓共管。各級民政部門要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殡葬業是特殊行業,現在,殡儀職工的社會地位雖有所提高,但社會偏見并沒有完全消除,各級政府在政治上生活上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社會各界應該對他們給予更多的新生和支持。
二、發揮黨員和幹部的帶頭作用,發動和依靠群衆自覺實行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是我們黨倡導并要求共産黨員帶頭的一項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40多年來,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帶頭在去世後實行火葬。特别是鄧小平同志逝世後,根據他生前的囑托,不保留骨灰,捐獻角膜,遺體解剖供醫學研究,喪事從簡,充分表現了小平同志把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黨和人民的崇高風範。多年來,廣大共産黨員和基層幹部,帶頭在出世後實行火葬,喪事簡辦,帶動了群衆。實踐證明:哪個地區的黨員和幹部特别是領導幹部在殡葬改革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哪個地區的群衆就會跟上來,殡葬工作就搞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共産黨員和廣大幹部要繼續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對群衆的喪葬方式和喪葬行爲進行引導、示範,做出榜樣。殡葬改革涉及千家萬戶,要把這項改革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把國家的殡葬法規變爲廣大人民群衆的自覺行動,還必須宣傳群衆,發動群衆,依靠群衆。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人民群衆中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移風易俗的社會風氣。要把殡葬改革納入當地群衆性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通過各種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積極引導廣大群衆自覺地抵制封建迷信和腐配思想的影響,自覺自願地實行殡葬改革。要充分發揮村委會、居委會和紅白事理事會等群衆自治組織的作用,通過基層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依靠廣大人民群衆,把殡葬改革繼續推向前進。
三、依法強化管理,加大社會行政管理力度
要把殡葬改革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必須進一步加強殡葬法規建設,逐步把殡葬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民政部門要增強法制意識,提高執法水平,進一步加大社會行政管理力度。加強管理要突出重點,要針對公墓建設和管理的混亂狀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清理整頓工作。要健全殡葬管理體系,建立一支殡葬管理專業隊伍。堅決制止違反國家殡葬法規的行爲,制止喪葬中的封建迷信和大操大辦,使殡葬工作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志們,今年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一年,再過26天,我國政府将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今年還将召開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這是舉也矚目的兩件大事。我們要在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努力做好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黨的十五大的召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多吉才讓部長在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上關于《大力推進殡葬改革,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爲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的報告
1997年6月3日
同志位:
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今天開幕了!這次會議是在全國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勢下召開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回顧總結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以來取得的成績、經驗、确定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目标和任務,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殡葬改革,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爲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
一、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以來殡葬工作的回顧
自1989年召開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至今的8年中,我國的殡葬工作緊密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土地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改革中發展,在開拓中前進。特别是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六中全會以後,殡葬工作日益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及社會的關注,加大了殡葬改革力度,加速了殡葬事業的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爲移風易俗,改造社會,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各地堅持以推行火葬爲殡葬改革的主攻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了火葬的普遍開展,促進了火化率的提高。山東、江蘇、遼甯、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八省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火葬的普及。安徽、河北等地,在工作中做以了領導地位,宣傳到位,措施到位,采取城鄉整體推進的做法,使長期停滞不前的推行火葬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1989年到1996年底,全國共火化遺體1891萬多具,其中1996年火化遺體282萬具,火化率達到36,提前實現了民政部确定的2000年的發展目标。
各地因地制宜努力推行骨灰處理多樣化,通過普遍建告骨灰堂、牆、廓、塔等設施寄存骨灰,使骨灰寄存成爲骨灰處理的主要形式。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南京、大連等地還開展了骨灰撒海和骨灰植樹活動。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處理方式逐步爲越來越多的人民群衆所接受。
在推行火葬的同進,土葬改革也不斷地得到重視和加強。各地積極貫徹《全中土葬“八五”計劃和今後十年規劃》,加強了土葬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國興辦了10多萬個農村公益性遺體公墓和近200個城鎮遺體公墓,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在公墓内平地深埋、不留墳頭等少占土地的土葬形式,改變了千百年來亂埋亂葬的舊的土葬的形式,初步實現了遺體埋葬公墓化,節約了土葬用地。
針對一個時期以來火葬區亂批亂建公墓現象,在全國範圍内部署和開展了清理整頓公墓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建公墓熱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得到有效扼制。爲治理亂埋亂葬現象,各地積極開展了平墳還田活動。特别是浙江、江蘇、河北、山東、福建等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了大規模的平墳還田活動,其聲勢之大,措施之有力,效果之明顯,反響之強烈,都是建國以來所罕見的。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國共平掉耕地内和鐵路公路兩側等地的舊墳墓一億多個,擴耕還田100多萬畝。
(二)喪俗改革不斷深化,文明節儉辦喪事已形成社會風尚
各地不斷加大喪俗改革的力度,制止喪事中封建迷信活動和大操大辦現象,破除喪俗中的陳規陋習,引導人民群衆文明節約辦喪事。
一是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樹立文明喪葬新風尚。用遺體告别代替發喪送葬,用獻花圈代替焚香擺供,用戴黑紗、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頭跪拜,用播放哀樂代替吹吹打打、鳴放鞭炮。這些在城市被普遍接受的喪葬形式,正在廣大農村逐步推廣。山東省通過農村鄉鎮建立殡信服務站,遼甯省遼陽市通過建立集殡儀服務和喪葬用品管理于一體的殡儀服務中心,不僅爲喪主提供了周到的服務,而且規範了人們的喪葬行爲,開創了城鄉文明辦喪事的新模式。
二是加強對紅白事理事會等移風易俗群衆組織的指導,促使群衆在喪俗改革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努力消除喪葬中陳規陋習和相互攀比觀念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提高了人民群衆實行喪俗改革的自覺性。目前全國城鄉基層共建有紅白事理事會42萬個,對于制喪事大操大辦和封建迷信活動發揮了得要作用。
三是從堵塞封建迷信殡葬用品制造、銷售源入手,加強了殡葬用品市場的管理,取締封建迷信用品生産廠,查封攤點,收繳封建迷信殡葬用品,在一些地方有力地遏制了喪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江西、山西等省還建立了殡葬設備、用品生産和銷售的許可證制度,促進了殡葬市場管理的制度化和規範化。
需要指出的是,批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帶頭簡辦喪事,起到了率行長範的作用,特别是鄧小平同志身後捐獻角膜,遺體解剖供醫學研究,不保留骨灰,喪事從簡,表現了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體現了他徹底唯物主義的精神風範。
(三)殡葬事業的發蓬勃發展,管理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爲了适應推進殡葬改革的需要,各地加快了殡葬事業單位建設的步伐。目前,全國共建殡儀館、火葬場、公墓等殡葬事業單位2300多個,殡儀職工達3萬多人,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特殊服務行業。
等級殡儀館的評定,極大地促進了殡儀館的建設和發展。1990年民政部頒布實施《殡儀館等級标準(試行)》和評定辦法後,各地場館大力進行更新改造,提高設備、設施檔次,推進科技進步,增加服務項目。出現了一大批環境公園化,設施現代化,管理規範化,服務優質化的殡儀館。截止目前,全國已評定出48個國家二級殡儀館,80個國家三級殡儀館,并評定江西省南昌市殡儀館爲第一個國家一級殡儀館。
爲提高殡葬行業的科技水平和殡儀職工的整體素質,編制頒發了我國第一個《燃油式火化機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監測方法》國家标準,成立了國家環保一級網“民政部環境監測中心站”,促使一些廠研制出一批自動化程度高、對環境污染小的火化設備。通過實施《殡儀工人技術等級标準》,引進人才,開展崗位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改變了殡儀行業的人才結構,提高了殡儀職工的文化素質和服務水平。湧現了一大批摒棄社會偏見,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爲殡葬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人物。
殡葬事業單位的兩個效益顯著提高,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殡葬改革,逐步滿足了人民群衆對喪事服務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爲殡葬事業發展注入了活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1/3以上的殡葬事業單位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或綠化美化先進單位。1996年,殡葬事業單位固定資産達19億多元,比1990年增長了3.5倍,正在形成民政事業的一個支柱行業,成爲民政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四)加強了法規建設,依法管理殡葬的水平有較大提高
8年來,民政部就殡葬改革、殡儀服務、公墓的管理與建設、殡葬設備和喪葬用品的生産銷售等方面制定發布了29個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北京市、四川省人大制定了地方性殡葬管理法規,90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殡葬管理的辦法、實施細則等行政規章,絕大多數地(市)、縣(市)、鄉(鎮)制定了殡葬管理的規定。許多地方建立健全了殡葬管理機構,加強了殡葬管理隊伍建設,加大了殡葬執法力度,保障了殡葬管理法規、政策的貫徹落實和殡葬改革的順利推進。
在總結殡葬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殡葬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殡葬改革發展尚不平衡,有的火葬區火化率長期徘徊不前,甚至下滑,個别土葬改革區還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态;一些地方對殡葬工作認識不高,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亂建公墓,亂埋亂葬,殡葬設備、用品市場混亂等現象在一些地方相當嚴重;喪事大操大辦和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擡頭;法規建設滞後于管理的需要,基層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還比較薄弱;殡葬服務從總體上看還不能滿足人民群衆的需求,一些地方殡葬服務設備陳舊落後;對殡儀職工的歧視和社會偏見依然存在,殡儀職工社會地位需進一步提高。
經過8年的實踐,各地對殡葬工作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隻有緊密圍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積極貫徹保護土地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殡葬工作才能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産生強大的發展動力。
2、隻有宣傳發動群衆,用典型教育群衆,才能逐步消除落後的喪葬觀念對人民群衆思想的影響,減少人民群衆的思想阻力,提高人民群衆實行殡葬改革的自覺性,促進殡葬改革的深入開展。
3、隻有把殡葬事業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人才的素質上來,提高殡儀職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才能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殡葬事業的快速發展。
4、隻有依法強化管理,才能使殡葬工作适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沿着健康的道路順利推進。
同志們,8年來,殡葬工作的成績是顯著的,經驗是豐富的,這些成績和經驗的取得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各級民政部門和殡葬戰線廣大幹部職工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解放思想,積極開拓的結果。這充分表明了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以來,特别是第十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所制定的殡葬工作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殡葬工作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和發展思想
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殡葬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随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殡葬改革的重要性正日益充分地體現出來。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明确指出,要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反對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作爲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殡葬改革,正日益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形成有利于殡葬改革的良好社會環境。
——土地等自然資源匮乏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節約殡葬用地,保護自然環境是殡葬工作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喪葬陋俗的回潮,不僅浪費土地,破壞環境,而且加重人民群衆的經濟負擔。因此,在實施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形勢下,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合乎國情,順乎民意,必然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殡葬事業的發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群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殡儀服務的項目、水平和質量,将提出多樣化的更高要求,殡葬事業單位建設将逐步被納入到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這将爲改變殡儀服務落後的狀況,創造有利的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爲殡葬事業單位引進了競争機制,增強了市場意識和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将有力地推動殡葬事業單位适應“兩個轉變”的需要,深化改革,快速發展。
在充分認識殡葬改革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還應該清醒地看到殡葬工作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由于我國封建社會曆史漫長,封建迷信的喪葬習俗根深蒂固。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着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喪葬陋習一遇适宜氣候,便會沉渣泛起,甚至泛濫,這就決定了殡葬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置政府行業管理的法規于不顧,涉足殡葬業,幹擾殡葬管理的秩序,将加大殡葬改革的難度。
——由于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殡葬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與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将依然存在,在一些貧困地區會更加突出。
綜上所述,殡葬改革和殡葬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良好的機遇,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努力開創殡葬工作的新局面。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爲指針,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積極地、有步驟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殡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的方針,深化改革,強化管理,拓展服務,加快發展,爲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基于這種指導思想,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發展的基本思想是:治理“三亂”,規範管理,拓展服務,提高水平,加快發展。要抓緊治理亂建公墓、亂埋亂葬和殡葬設備、用品市場混亂的現象,解決當前殡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依法規範殡葬管理,切實鞏固治亂的成果,使殡葬工作沿着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健康發展;要大力拓展殡儀服務,使殡葬事業的發展适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滿足人民群衆對殡儀服務的需求,爲推進殡葬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要努力改變殡葬管理粗放和殡儀服務檔次低的狀況,提高殡葬管理水平和殡儀服務水平;要加快發展,不失時機地深化殡葬改革,促進殡葬事業發展。以上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全面推進,重點突破。
三、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奮鬥目标和主要任務
到本世紀末,殡葬工作的奮鬥目标是:
殡葬改革與兩個文明建設的要相适應。火化率要争取達到40;土葬改革區基本解決亂埋亂葬問題;在全社會逐步樹立起科學、文明、健康的喪葬新風尚。
殡葬法規和管理體系建設與實際工作需要相适應。從中央到地方殡葬法規要完整配套;行政管理機構逐步健全;紅白事理事會的作用切實得到發揮。
殡葬服務設施和網絡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适應。殡儀館達到1500個,其中1的殡儀館建成國家一級館,10建成二級館,20建成三級館。初步建成布局合理、項目較爲齊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喪葬消費需求的殡儀服務網絡。
爲實現上述目标,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一)大力推進殡葬改革,樹立文明的喪葬新風尚
火葬區的主要任務是,積極推行火葬,努力鞏固和提高火化率,大力推進骨灰處理多樣化、規範化。推行火葬先進的地區,要保持火化率的穩定,防止下滑。火化率很低,長期徘徊不前的後進地區,要加大推行火葬的力度,到本世紀末力争使火化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力争早日實現火化的基本普及。同時要提高對骨灰處理重要性的認識,加快骨灰堂等骨灰寄存設施建設,推行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處理方式;積極倡導和開展骨灰撒海、骨灰植樹等不保留骨灰的更加文明的葬法。
土葬改革區的主要任務是,推行遺體埋葬公墓化,克服亂埋亂葬現象;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由土葬向火葬的轉變。要加快建設爲土葬服務的殡儀館、公益性公墓等設施,大力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墳頭,因地制宜地推行其他少占土地的土葬形式。對已經占用耕地亂埋亂葬的墳墓,要動員群衆将墳墓遷移到公墓内或平地深埋、不留墳頭,從而實現耕地無墳化。
無論火葬區還是土葬改革區,都要高度重視喪葬習俗的改革。喪俗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制止喪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和大操大辦,樹立文明節儉的喪葬新風尚。今後喪俗改革的重點要放在農村,要以擴大宣傳爲手段,并輔爲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導廣大群衆更新喪葬觀念,破除喪葬陋俗。通過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破除封建迷信;通過樹立尊老敬老、厚養薄葬的典型,引導喪事從儉;通過倡導戴白花黑紗、鞠躬默哀等文明祭祀方式,代替披麻戴孝、燒低化錢等陳規陋俗;通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制止個别黨員幹部喪事奢辦,廣收禮金、用公車、出大殡的現象。在廣大農村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節儉辦喪事的社會風氣。
(二)大力加強殡葬管理改革的需要,切實解決當前殡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要适應新時期推進殡葬改革的需要,全面加強殡葬管理。當前,尤其是要針對殡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力加強公墓管理和殡葬設備、用品市場管理,保障我國殡葬改革的健康發展。
1、要清理整頓公墓,大力加強公墓管理
公墓是現階段處理骨灰(遺體)的一種過渡形式,不是我國殡葬改革的發展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些實行火葬的地區出現了亂批亂建公墓的現象,且有蔓延之勢,浪費了土地,同時也影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各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采取有力措施,清理整頓公墓,進一步強化公墓管理。
(1)要嚴格控制公墓發展。火葬區要暫停批建公墓,理有公墓的面積不得再擴大,大力推行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處理方法。土葬區遺體公墓要嚴格按規劃進行建設,嚴禁占用耕地。
(2)要加大清理整頓公墓的力度。興建公墓,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民政部門審批。對于少數未經審批,符合公墓建設規劃,确屬當地需要的,要補辦審批手續,納入民政部門的管理。對于未經審批,又違背當地公墓建設規劃的,要分别不同情況,采取取締、遷移、原地封存、停止經營等方式進行清理整頓。對于雖經審批,但擅自擴大墓區面積亂占土地的,在墓區内大搞封建迷信活動的,或利用墓穴(塔位)炒買炒賣的,也要進行清理整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要深入調查研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清理整頓措施,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後,進行專項治理。由于清理整頓公墓比較複雜,涉及有關部門、單位和群衆的利益,因此,措施要有力,方法要穩妥,并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争取社會各方面和群衆的理解與支持,防止出現不穩定因素,保證清理整頓工作的順利進行。
(3)要進一步加強現有公墓的建設和管理。要通過建立年度檢查制度等措施,對已批準的公墓實行嚴格的管理。要嚴格控制墓穴占地面積和墓穴使用年限,提高墓地的使用率。要加強公墓的管理費和綠化費的提取和管理,搞好公墓的綠化美化,增加文化藝術含量,向園林化方向發展。要嚴禁在公墓内興建封建迷信設施,從事封建迷信活動。要根據墓地建設成本,并堅持運用價格杠杆抑制社會對公墓需求的原則,合理确定價格,嚴禁預售、傳銷墓穴(塔位)和利用墓穴(塔位)炒買炒賣,保護群衆的正當權益。
2、要建立殡葬設備、用品生産銷售的登記制度,規範和淨化殡葬市場
爲加強殡葬市場管理,淨化殡葬市場,要建立殡葬設備、用品生産、銷售由民政部門登記批準的制度。要抓緊建立民政部門殡葬待業标準化委員會,制定産品的行業标準和國家标準,組織對産品的鑒定。今後,凡生産的火化設備,必須經民政部環境監測中心站進行污染物排放監測,所有數據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标準。凡生産的殡葬設備、用品,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嚴禁生産、銷售封建迷信的殡葬用品。對擅自生産火化設備和殡葬用品的單位,要堅決取締,依法沒收非法所得。對生産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單位,要堅決查處。凡未到民政部門登記批準而生産的殡葬設備、用品,殡儀館等事業單位不準購買和使用。
(三)加快殡葬事業的發展,努力把殡葬事業單位建成文明的“窗口行業”
殡葬事業單位是爲人民群衆辦理喪事提供服務的“窗口行業”,同時還是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載體,具有推進殡葬改革,服務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功能,因此,必須加快殡葬事業的發展,大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行業的創建活動,努力把殡葬行業建成文明服務的“窗口行業”。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要根據本地殡葬工作規劃和殡葬改革需要,提出殡儀館、火葬場、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殡儀服務站、骨灰堂等殡葬設施的數量、布局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要根據規劃加快殡葬服務設施和網點建設,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檔次有别,功能較爲齊全的殡儀服務體系。
要不斷提高殡葬事業單位的整體素質。各地要繼續大力推行殡儀館達标上等級活動,逐步調整完善等級殡儀館的标準,加強殡儀館規範化建設。今後殡儀館建設,有條件的要一次規劃,一步到位;資金不足的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搬遷或新建的殡儀館,要按國家等級殡儀館的标準進行建設。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加快火化機技術改造,逐步使火化設備達到無害化、自動化。
殡葬事業單位必須始終把促進殡葬改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放在自身工作的重要地位,決不能爲了經濟效益而犧牲社會效益。要強化内部管理,探索并進一步完善以承包爲主要形式的經營責任制。要寓改革于服務之中,通過殡儀服務規範人們的喪葬行爲,并努力創造出更加文明、節儉的喪葬儀式,引導人們的喪葬消費。要認真組織開展殡儀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不斷提高殡儀服務水平。要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殡儀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意識,促使他們自覺規範自身行爲,全心全意爲喪主服務,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要關心并幫助解決殡儀職工子女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努力提高殡儀職工的社會地位,調動廣大殡儀職工的積極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殡葬工作的各項任務
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任務是艱巨的。對此,各級民政部門必須滿懷信心。國務院正在研究制定《殡葬管理條例》,将對殡葬設施管理、遺體處理和喪事活動管理、殡葬設備與用品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規定,爲全面加強殡葬管理提供重要的法規依據。黨中央、國務院在剛剛發布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肯定了殡葬改革在保護中華民族的生命線中的地位,并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将有力地推動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支持及有關部門配合民政部門深化殡葬改革。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加強領導,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抓實幹,努力開創殡葬改革的新局面。
(一)要積極争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把殡葬工作列上重要的議事日程
各級民政部門要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向黨政領導多彙報殡葬工作的進展和成績,多反映殡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多提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積極争取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殡葬工作的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納入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目标管理之中,把發展殡葬事業列入民辦實事的具體工程。同時要争取宣傳、土地、工商、公安、财政、稅務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隻要黨政領導重視、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和配合,就能克服殡葬工作的困難,推進殡葬改革順利進行。
(二)要宣傳群衆,發動群衆,依靠群衆,把殡葬改革落實到基層
人民群衆是殡葬改革的主體,改革陳規陋習,最終要通過提高人民群衆的素質,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來完成。因此,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運用多種宣傳輿論工具,向人民群衆宣傳實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科學知識,宣傳國家殡葬管理的法規和政策,宣傳殡葬改革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不斷增強人民群衆實行殡葬改革的自覺性。同時通過加強對村(居)民委員會、紅白事理事會等基層群衆組織活動的指導,把殡葬改革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職工公約的内容之中,引導人民群衆在殡葬改革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推動殡葬管理社會化,促進殡葬改革在基層的落實。
(三)要大力加強殡葬法制建設,不斷提高殡葬管理的法制化、規範化水平
國務院《殡葬管理條例》頒布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要積極争取黨委、政府和人大的重視與支持,根據《殡葬管理條例》精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修訂地方性殡葬管理法規;各地(市)、縣(市、區)以及農村的鄉鎮都要制定和完善殡葬管理的規定,從而建立健全上下配套、操作性強的殡葬管理法制體系。要依法強化執法監督工作,努力使殡葬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
(四)要加強基層殡葬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要切實加強殡葬管理機構的建設,切實履行其管理當地殡葬事宜、殡葬事業單位及殡葬市場的職責。進一步完善基層殡葬管理所的管理職能,沒有殡葬管理所的省(市、區)民政部門要根據當地殡葬改革的需要,積極争取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創造條件,盡快建立,并配備編制和人員,保證殡葬工作有專人抓,經常抓。同時要加強對基層殡葬管理幹部的培訓,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要進一步發展殡葬協會的作用。
(五)要加大投入,推動殡葬事業快速發展
殡葬事業的發展必須有資金保障。殡葬設施建設,特别是殡儀館(火葬場)、骨灰堂的建設經費,要靠地方各級政府财政的投入,這是我們經費來源的主渠道。但由于國家财力有限,要在積極争取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時,克服單純等、靠、要的思想,轉變觀念,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是要開辟自我發展的道路。殡葬事業單位要在體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扭虧增盈,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要加大民政事業費的投入;三是要主動争取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進一步開辟社會公益事業大家辦的資金渠道;四是要合理地、有控制地利用社會資金,大力開拓、開發殡儀服務。
同志們!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和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标綱要》中都提出了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要求。我們的任務艱巨而又光榮,讓我們振奮精神,奮發進取,爲大力推進殡葬改革,振興我國的殡葬事業,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而努力奮鬥!
楊衍銀副部長在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閉墓會上的總結講話
1997年6月5日
同志們:
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經過與會同志位的共同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議程,今天就要結束了。
國務委員李貴鮮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度何魯麗同志對殡葬工作十分重視,在百忙之中出席了今天的會議,與代表們合影留念,并爲先進個人頒獎,使與會代表受到很大的鼓舞。剛才,李貴鮮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從移風易俗,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保護土地,保護中華民族生命線的高度,深刻闡明了殡葬改革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指出了殡葬改革的發展方向,對各級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領導、重視、支持殡葬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對民政部門和殡葬戰線上的廣大幹部職工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李貴鮮同志的講話十分重要,對于推進殡葬改革的發展必将産生深遠的影響。
多吉才讓部長作了題爲《大力推進殡葬改革,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爲促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的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第二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以來殡葬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實事求是地指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深刻地分析了殡葬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明确了今後一個時期殡葬工作的指導方針、工作任務和奮鬥目标。與會同志緊緊圍繞多吉才讓部長的工作報告,進行了熱烈、認真的讨論,普遍認爲:這個報告很好,回顧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很有針對性,提出的任務措施切實可行,确定的奮鬥目标鼓舞人心,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殡葬改革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同時,大家也對報告提出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見。大會期間,有16個單位和個人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推進殡葬改革和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的經驗和事迹,表彰了一批殡葬改革和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的經驗和事迹,表彰了一批殡葬改革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還對幾個政策法規性文件稿進行了認真論證。代表們普遍認爲,這次會議雖時間不長,但收獲很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下面,根據大家讨論時所提出的問題,及大會發言中同志們談的一些經驗和做法,我再談幾點意見,供同志們參考。
一、火化率與骨灰處理必須齊抓并重
推行火葬是我國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與傳統土葬一次性完成遺體處理方式不同,它包括遺體火化和骨灰處理兩個步驟。火化率是推行火葬成績的重要标志,不提高火化率,推進殡葬改革就無從談起;骨灰處理是推行火葬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骨灰裝棺土葬,亂埋亂葬,推行火化就失去其本來的意義。1956年毛澤東等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倡導火葬,不僅要求實行火化,而且不建墳墓,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節約土地等資源。幾十年來,我國在殡葬改革中大力推行火化,火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地方推行骨灰處理多樣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些地方對骨灰處理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抓得不緊,使亂建公墓和占地建墳有機可乘。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肯定了殡葬改革在保護中華民族生命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要求。因此,必須明确把保護土地、保護環境置于殡葬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骨灰處理方式納入推行火葬的重要内容。從當前我國的實際出發,大力推行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處理方式,堅決制止骨灰裝棺土葬,引導人們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轉變,從而切實解決骨灰土葬占地問題。
二、在推行葬法改革的同時,要加大喪葬禮俗改革的力度
殡葬改革包括葬法改革和葬禮改革兩上部分,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一方面舊的禮俗是依附于土葬的,大力推行火葬,對禮俗改革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另一方面喪葬禮俗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反作用力。幾十年來,我國殡葬改革基本上是全面發展的。但禮俗改革相對滞後。有的地方對葬法改革比較重視,推行火化的力度很大,而對喪葬禮俗改革則滿足于“倡導”,力度不夠。因此,在一些火化率較高的地區,依然存在着喪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泛濫等不正常現象。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必須加大喪葬禮俗改革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封建迷信和大操大辦現象,推進殡葬改革的全面發展。
三、要大力發展殡葬事業
殡葬事業單位是殡葬改革的依托和載體,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一方面,殡葬改革的推進,必須對殡葬事業提出加快發展的要求,對殡葬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殡葬事業的發展又是推進殡葬改革的重要條件。沒有火葬場,就無法推行火葬;沒有土葬服務設施,土葬改革就寸步難行;不發展殡儀服務,就難以引導規範人民群衆的喪葬行爲,倡導文明、節儉辦喪事。目前在一些地區殡儀服務網點少,設施設備陳舊落後,不能滿足人民群衆的喪葬需求,因而加快殡葬事業的發展,已刻不容緩。各地民政部門要增強加快殡葬事業發展的緊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殡葬事業單位建設的投入,減輕其負擔,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盡快改變殡葬事業發展滞後于殡葬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的狀況。當然,在加快發展問題上,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
四、要切實加強殡葬行業管理
行業管理是我國殡葬管理的重要特征。殡儀服務是社會公益事業,它在爲人民群衆提供喪事服務的同時,還肩負着堅持文明節儉辦喪事的原則,規範人們的喪葬行爲,引導人們的喪葬消費,促進殡葬改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因此,必須由政府實行行業管理,決不能誰都可以建,誰都可以辦。特别是殡儀館、火葬場涉及毀屍滅迹,事關社會安定,即使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由政府投資興建,由政府負責管理。從近年殡葬事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來看,一些單位和個人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置國家殡葬管理法規于不顧,非法亂建公墓,形成“公墓熱”。有的擅自擴大墓穴面積,浪費了土地資源;有的搞非法傳銷活動,炒買炒賣,坑害群衆,影響了社會安定。這種由于失控而造成的混亂現象,必須堅決糾正,更不能在殡儀館、火葬場的建設上重演。爲了保障殡葬事業健康發展,促進殡葬改革的兩個文明建設,各地必須進一步強化殡葬行業管理。殡葬事業單位适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應主要體現在經營活動和内部管理中增強市場意識,引進競争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同時,要深化改革,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殡葬事業發展的新路子。
五、要正确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殡儀服務是社會公益事業,與人民群衆的生活密切相關,必須始終把促進殡葬改革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放在自身工作的首位,決不能爲了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效益。要堅持文明節儉辦喪事的原則,通過文明優質的服務,引導、規範人民群衆的喪葬行爲,要努力創造出更加文明、健康的喪葬儀式以取代那些不适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的喪葬習俗。要大力開展“文明單位”和“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加強殡儀幹部職工的崗位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殡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努力把殡葬事業單位建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位,使殡葬行業成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行業。經濟效益是殡葬事業單位體現良好社會效益和必要條件。要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不斷提高殡葬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使兩個效益同步增長、相得益彰。要深化改革,強化管理,拓展服務,加快發展。要完善、規範殡葬服務市場,大力推進殡葬服務産業化進程,培育和開拓民政經濟新的增長點。要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努力使殡葬單位成爲民政經濟新的增長點。要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努力使殡葬單位成爲民政事業的先進行業,使殡葬經濟成爲民政和經濟的重要支柱。
下面,我就如何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講幾點意見:
一是各地回去後,要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特别是李貴鮮國務委員的講話和多吉才讓部長的工作報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抓緊提出貫徹落實意見,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主動争取黨政領導的重視,當好參謀助手,并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使殡葬改革納入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把會議提出的殡葬改革的目标、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要及時向民政系統及殡葬戰線的廣大職工傳達貫徹這次會議精神。各級民政部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對殡葬工作的領導,切實解決殡葬改革和殡葬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把殡葬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三是各地要按照會議提出的目标任務,根據當地的實際,确定工作重點,切實解決當地殡葬改革存在的突出矛盾的問題,積極地推進殡葬改革。火化率低且長期徘徊的地區,必須加大力度,争取在火化率上實現突破;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暫不适宜推行火葬的地區,必須加大土葬改革的力度,努力實現遺體埋葬公墓化和耕地無墳化;亂埋亂葬、亂建公墓問題嚴重的地區,要重點進行專項治理;推行火葬比較先進的地區,應把工作重點轉到喪葬禮俗改革上來;少數民族地區也要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前提下,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各地都要以這次會議爲新的起點,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全面推行,開創殡葬改革的新局面。
同志們,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是我國殡葬改革曆史上一次跨世紀的盛會,我們要繼往開來,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勇于進取,紮實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第三次全國殡葬工作會議精神,爲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