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平凡而朴实,勤劳而善良的周继美老人。”10月12日上午,沂水县杨庄镇东寨村享年78岁的周继美老大娘去世了,伴随着低沉庄重的丧乐,在该村身着“绿马甲”制服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主持下,一场简约而又不失隆重的丧事,按照文明葬礼的流程举行完成。这场葬礼是沂水县厚养礼葬丧事新办的一个缩影,厚养礼葬新模式也开启沂水殡葬改革文明祭祀的新篇章。
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沂水县实施了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由县乡财政承担。以殡葬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
实施一项创新性、突破性的改革,既需要锐意改革的勇气,也需要科学的谋划和操作。殡葬改革是一项敏感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的改革,为此,沂水县对整个改革进行系统设计、细化措施、协调推进,确保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确定改革指导原则,确保工作方向不偏。沂水县从改革实施之初就确定了总的工作原则,就是坚持“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真正把好事办好。“三为主”就是以正面工作为主、宣传引导为主、攻心说理为主;“三不准”就是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三严禁”就是在全县不再审批经营性公墓的基础上,实行严禁乡镇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和销售大棺材。在总的原则的指导下,印发了《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算好算透“六笔账”,就是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安全账、环境账、祭祀账,通过算大账、算长远账,真正使全县干部群众认识到殡葬改革的好处和作用,自觉支持参与改革。
坚持科学的操作方法,确保工作实施不乱。这个方法就是疏堵结合。“疏”的方面,沂水县打了一场为期50天的公益性公墓建设攻坚战,建设提升了110处县乡公益性公墓,建成墓穴8万个,满足全县群众8-10年的安葬需求。印发了《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督促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在殡葬改革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对新去世人员,由镇村干部和村红白理事会靠上做逝者亲属的工作,引导进公墓安葬逝者。“堵”的方面,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纠正违规建墓、骨灰装棺再葬、制售大棺材等行为,切实堵住偏门。通过疏堵结合,全县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实现了100%的进公墓安葬率,没有发生一起不稳定事件。
强化工作保障落实,确保工作效果不虚。设立了专门的公墓管理中心,开发了公墓管理电脑系统,实现了公墓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长效化。在全国首创把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促进殡仪馆回归公益属性,彻底斩断了过去“发死人财”的殡葬服务利益链。县财政拨付专款,将普通火化炉全部改造升级为高标准火化炉,骨灰盒统一采购,全县所有逝者在殡葬服务上都一个标尺,让每个群众“既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输在终点线上”,体面有尊严地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县委书记薛峰表示,沂水县殡葬改革有三个精髓:一是全民惠葬。殡葬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沂水“殡葬全免费”改革正是坚持系统思维,面向全民、涵盖所有殡葬环节,真正做到了“一次办好”。二是厚养礼葬。沂水县通过经济杠杆手段的撬动,提倡“孝道”文化,引导群众在老人生前尽孝、逝后俭办葬礼,并在“厚养俭葬”的基础上,从今年4月份开始又探索实施了以“厚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在全县推广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的“追思会”。三是逝有所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上逝有所安才能形成生老病死的闭环。而沂水县的殡葬改革,可以说是更好地解决了“逝有所安”的问题,让每个逝者有尊严地离去。
截至目前,沂水县已有12038户家庭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自去年7月1日新去世人员进公墓率达到100%。沂水县会继续扎扎实实地巩固深化提升殡葬改革,真正将沂水殡葬改革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铁样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