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有着60年历史的八宝山殡仪馆举办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市民可以戴上VR 眼镜,亲身体验生死。建于1958年的八宝山殡仪馆每年服务群众数百万人、承办告别会近万场、火化遗体2.2万余具。今年,八宝山殡仪馆新设立的心理抚慰引导和VR体验尤其受到关注。(3月23日《新京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殡仪馆是一个陌生和令人恐惧的地方。即便亲朋去世,有可能“光顾”殡仪馆,但由于时间和心情等因素,鲜有精力在殡仪馆里走走逛逛。实际上,殡仪馆作为人生的“归处”和“最后一站”,并非是神秘不可碰触,而这里的工作环境、设备,乃至工作人员也并非佩戴着“神秘面纱”,所以走进其中未尝不可。
殡仪馆开放日,为人们提供了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亲密接触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笔者以为这样的“课”很好。
首先,这是一堂生命课。通过VR眼罩,体验到从“工作中突发疾病”、“入院治疗”、“停止跳动”、“告别亲人”、“回忆过去”等环节的故事,让人可立体感受到“生死跨越”的体验,更能够让人感悟生命的美好,进而懂得珍惜。
其次,这也是一堂礼仪课。殡仪馆有着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这些东西若不是接触过,当自己筹办亲朋丧葬事宜时就难免会手忙脚乱。通过进入殡仪馆参观,可以切实体会到殡仪馆大礼堂、告别厅、守灵室、遗体整容室、沐浴室和火化室等殡仪全流程服务,也就能够对一些事项了解甚至是掌握,尤其是礼仪性等细节问题,能让人心里有谱。
再者,这还是一堂移风易俗课。通过以“真诚服务治丧群众、始终引领行业发展”为主题,开展的“现场参观、深入体验、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参观者摒弃“厚葬薄养”的片面思想,为殡葬改革做加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引导并提升全社会文明、生态的殡葬风气的作用,对移风易俗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殡仪馆公众开放日,也是展示其自身形象的平台。比如,有助于消除公众对殡葬行业的误解;有助于为殡葬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舆论环境;更有助于全面公开殡仪馆日常工作流程,让市民了解温馨服务、消费透明,打造“阳光殡仪”等等。从而让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行业,不再神秘和不可碰触,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
因此,殡仪馆公众开放日不仅仅是堂好“课”,而且也期待着这样的开放日能够多起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清明节前,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展着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这样的“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很有现实意义,让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生命意识,学会感恩和尊重,是一种过清明节的“新潮”方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