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后事”

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殡仪馆连接着生者与死者。24日是南宁市殡仪馆的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有8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对殡仪馆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了解,通过观看骨灰存取、遗体化妆等,“零距离”感受了“生死”。(3月25日 《当代生活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死”都讳莫如深,对“后事”的处理方式特别看重,认定人“走”后必须要“入土为安”。而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成本不断上涨等原因,墓地价格逐年上涨,无形之中,“后事”也成为了生者沉重的负担之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殡葬观念的更新,“生态殡葬”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南宁市殡仪馆借此次开放日,向8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展示了绿色殡葬服务项目,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了“生态殡葬”推广成效及社会意义。应当看到,“生态殡葬”的推行,让“后事”的处理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比如花葬、树葬、海葬等。这些方式,既文明又环保。

笔者以为,民众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后事”,有关部门也应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利用殡仪馆开放这种直观的方式,掀开“生死之间”的面纱。一方面让民众认识到“生态殡葬”的积极意义,自觉地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绿色“殡葬”方式。一方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殡葬救助保障体系,扩大群众基础。只有这样,生态殡葬才能成为我国殡葬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changshi/hangyeguandian/453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八字精批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