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禮儀隊開道,20名逝者的親人懷抱着特制的骨灰盒,緩緩走入陵園,禮儀人員悼詞悼念,鳴放禮炮,灑滿花瓣的骨灰盒被埋進土中,不設墓碑,相伴的是鮮花和杏樹。3月26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古中山陵園,20名逝者的骨灰安葬在陵園公益生态葬區,進行免費樹葬和花壇葬。近些年來,這裏每年清明節前都會舉辦免費的集體生态葬儀式。
早在2012年,河北省就開始推廣樹葬、花葬等免費公益生态葬,然而直至今日,綠色環保的生态葬仍然沒有成爲殡葬的“主流”。《法制日報》記者從石家莊市殡葬管理處獲悉,該市目前已舉行23次生态葬活動,有近兩千位海葬者和數百位花葬、樹葬、草坪葬的逝者。然而,這隻相對于當地近千分之六的死亡率,這個數字微乎其微。
相關專家表示,殡葬改革知易行難,踐行綠色生态葬不僅要緻力打破舊俗的觀念更新和營造移風易俗的殡改氛圍,還要完善讓利于民的制度設計,尤其是要強化政府主導和公共投入的公益屬性與服務功能,以減負、讓利和有“溫度”的政策性激勵,吸引更多民衆選擇和參與。
農村推廣步履維艱
64名身着統一黃色服裝的男子擡着一口罩着綢緞棺罩的棺木,浩浩蕩蕩地行走在街道上,所到之處鞭炮齊鳴,沿途衆多群衆圍觀。2016年5月,一段“史上最牛出殡”的視頻在網上熱傳,這場發生在張家口市陽原縣西城鎮的喪事規模之大令人驚歎。據網友爆料,這是該縣一楊姓人家老母去世後舉辦的隆重葬禮,視頻記錄了實施土葬前出殡的場景。
“相對于城市的生态葬,山區、偏遠農村殡葬改革的重點仍然是推廣火葬。”張家口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坦言,該市多個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山區範圍大、山地荒灘多,土葬仍然盛行。“在農村最講究的就是入土爲安,根深蒂固的墓葬方式已經深入人心,火葬尚不能普及的情況下根本不會在農村推廣綠色殡葬。”這位工作人員說。
一般情況下,能夠接受生态殡葬方式的逝者及其家屬大多是城市中的高學曆人群,而在傳統觀念比較濃厚的農村地區,樹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很難被人接受。“農村講究個死不離村,在哪兒生的就要在哪兒埋。”陽原縣西城鎮黃糧坡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幾乎每個村都有專用的墳地,用于安葬去世的村民。
然而,土地終究是有限的。民政部曾發布的《中國殡葬事業發展報告(2012-2013)》指出,我國城市公墓需求逐年擴張,現有公墓數量緊張,從全國範圍來看,現有墓穴數量預計隻能使用6年左右。農村可用于土葬的土地也越來越緊張,位于陽原縣西城鎮北側的白龍山荒灘是當地的一處“公共墳地”,墳頭密密麻麻,目前已再無立“墳”之地,當地群衆爲了能夠土葬四處尋找無主荒地。
2016年,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全年集中開展了爲期40天的殡葬法規宣傳與殡葬市場規範活動,處理了兩起違規土葬案。在農村地區,這種行政執法打擊似乎并不奏效,主要是由于地方觀念根深蒂固和執法力量的薄弱。
“根據相關機構改革,2010年設立了陽原縣民政和民族宗教事務局,機關行政編制隻有18名,其中負責全縣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的民建股,同時還要承擔指導村居民委員會民主選舉、指導城鄉社區建設及服務管理工作、婚姻登記管理和村務公開工作、兒童收養登記、地名管理等工作,人手和精力根本不夠。”陽原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民政部門下屬的殡葬執法力量薄弱,但随時都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程度不一的違反文明治喪的行爲,情況複雜,難度極大。
“要改變千百年的傳統殡葬習俗,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位負責人直言,推行生态殡葬方式任重道遠,尤其在農村要循序漸進,需要政府部門因地制宜地倡導,引導農民打破傳統觀念,樹立起文明殡葬新風。
殡葬改革難過心坎
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2016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态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份國内在殡葬領域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首個專門性文件出台後,多個省份出台了相應的落實意見和管理辦法,但民衆相應的情況卻并不理想。
一面是墓地供應趨緊、價格年年攀升,群衆抱怨“死不起”;一面是形式多樣的綠色生态葬,經濟實惠,卻屢屢遇冷。順應低碳、環保、簡約理念的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叫好不叫座,這一現象背後首先是民衆“入土爲安”的習俗、“憑吊有物”的考量、講究排場的厚葬心态等固有觀念。
在全國來講,浙江殡葬改革比較靠前,但也遭遇了生态葬遇冷。2012年1月1日起,甯波市推出殡葬基本服務費用全免政策。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和2013年,該市共有7.4萬名逝者的親屬受惠于該項政策,但其中免費入葬生态墓地(含骨灰存放處)的僅有8918人。
“傳統文化重視喪葬禮儀和逝者入土爲安的觀念影響強大。”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社會學家楊建華認爲,人死後下葬對國人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先人離世,講究的是入土爲安,所以傳統的墓葬一直從古至今延續着,也代表一種中國的傳統文化。
今年清明節前,某平面媒體通過網絡調查和街頭随機采訪的形式,對100位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超六成受訪者“不了解生态葬”,近七成受訪者明确表示“如果自己或者親屬去世,還是會選擇傳統的殡葬方式,不願意選擇生态葬”;在“親人去世後,您爲其選擇什麽殡葬方式”問題上,選擇“買塊普通墓地”和“家庭合葬”各占約四成,“生态葬”隻占一成。
“我姐姐走了20多年了,她的骨灰一直放在人民紀念堂,月初我看到免費生态葬的消息,這種方式環保、節地,還能入土爲安,我們就趕緊報了名。”參加石家莊市平山古中山陵園集體生态葬的劉女士對記者說。
有專家認爲,殡葬是一種文化,應該提升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去接受綠色殡葬方式。生态殡葬受冷落,跟其設計模式和推進方法落後有關。有些地方推行的生态殡葬,從内容到形式都很簡陋,不方便後輩祭拜,讓生者有一種“對不起”逝者的感覺,導緻許多人把生态葬與“薄葬”劃上了等号,懼怕由此擔上“不孝”之名。
“目前生态殡葬的問題,不僅要加強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改變落後的殡葬觀念,了解、認識、接受生态安葬,而且要讓生态殡葬更人性化、尊嚴化、個性化。”河北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革除陳舊陋習、推廣生态殡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要兼顧公平、循序漸進。
完善機制有所褒獎
今年3月,北京市骨灰自然葬啓動儀式及2017年首次集體自然葬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基地生态葬紀念廣場舉行。作爲今年北京推出的一項全新生态殡葬方式,“自然葬”不僅對市民零收費,每份骨灰還将給予公墓4000元的定點補貼。
事實上,盡管價格并非人們是否選擇生态葬的首要考慮因素,但給予生态殡葬踐行者必要的精神和物質激勵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市對骨灰撒海的補貼由每份補貼2000元提高至4000元,當年,北京實行骨灰撒海1704份,比最初推行的幾百份以及此前幾年的1千餘份有了較大提升。
石家莊市是最早一批嘗試免費生态葬的城市之一。2015年4月,該市元氏縣神岩山公墓成爲國内第二家實施無條件、全免費生态環保葬的公共墓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質,3至6個月可化爲泥土與大地融爲一體。“今年我們要求轄區内所有經營性公墓都要設置公益生态葬區和節地生态葬區,對特殊人群免費,同時政府也将給予一定獎勵。”石家莊市殡葬管理處黨總支書記于占海說。
河北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爲利國利民的公益性事業,踐行綠色生态葬不能僅僅停留于“倡導”層面,更需着眼于有供給、有标準、有規劃、有措施的制度設計與機制建設。
“雖然民政部門是法定的殡葬管理的主體,但具有殡葬執法管理的部門涉及工商、交通運輸和公安等20多個部門。鑒于殡葬事業的特殊性,各地和相關部門有不願涉足其中、能不管則不管的想法,導緻形成合力不足。”上述負責人直言,推行生态殡葬需要多部門形成合力,建議将殡葬管理工作納入部門、鄉鎮街道綜合目标考核,充分依靠并調動基層幹部的積極性,同時加強殡葬社會服務人員的管理,推進綠色生态殡葬工作的落實。
相關專家認爲,目前推行生态殡葬不宜操之過急,需要行政和市場兩隻手來調節和引導。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續加強生态殡葬的引導與宣傳,對違法占地建造豪華墳墓者啓動監管問責程序,另一方面要逐步減少殡葬行業的商業色彩,還原其公益屬性。
“在安葬事宜上,其實就是需要一種社會大環境,隻有參與生态安葬的人多了,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這樣的安葬方式。”石家莊市平山古中山陵園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陵園舉辦的第一屆花葬活動幾乎沒有人報名,第二屆有10個報名的,2016年有30多個報名的,生态殡葬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隻是步伐慢了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