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亢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亢的名人大全
姓亢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亢的名人大全姓亢的名人有哪些历史上姓亢的名人大全姓亢的名人有哪些亢(kàng)姓源出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战国策·齐策》记载,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南荣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据典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当时的大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又改亢父县。西汉时期初为任城县,后亦为亢父县,属东平国。到了东汉时期,汉章帝拆分东平国,置任城国,后为任城县。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黜亢父县之称,从此其地在行政建制上只称“任城”,不再称“亢父”。一般传说:在亢父之地,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封于斯地,亦称“亢父”。不过,亢父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任国,而任国曾先后附庸于鲁国、宋国、齐国,但本书笔者在现有史籍中并未发现有哪一位贵族大夫曾被封在“亢父”,在亢父地区的住民与齐国驻军中,皆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亢氏正宗。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三伉氏、亢父氏,后分别衍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长史抗徐,字伯徐,丹阳人,为一时名将。史籍《汉书》记载抗徐:“乡邦称其胆智。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后为中郎将宗资别部司马,击太山贼公孙举等,破平之,斩首三千余级,封乌程东乡侯,五百户。迁泰山都尉,寇盗望风奔亡。及在长沙,宿贼皆平。卒于官。桓帝下诏追增封徐五百户,并前千户。”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抗徐荣封为“东乡侯”之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后,抗徐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后裔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抗徐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达丹阳(今江苏镇江),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讹为háng(ㄏㄤˊ)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督亢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燕国有一地名为叫督亢,为燕国的富饶之地,史称该地区为“膏腴之地”,其地域范围以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督亢陂为中心,圈括定兴县﹑新城县﹑固安县、高碑店市一带的涞水流域平衍之区。督亢地区原为韩国之地,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燕国趁秦王忙于应付魏、赵、楚三国之时夺占了该地区。督亢地区很早即由韩国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统的发达使得督亢地区丰田万顷,被称为“膏腴之地”。对督亢地区,在典籍《诗经·韩奕》中有这样的描述:“……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吁吁,鲂鱮甫甫……”当时的督亢地区已经是一个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国公子丹在秦王赢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时,在“图穷匕见”中所展示的地图,用的就是“督亢肢图”。结果,不但没有刺杀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暂时放弃攻击齐国的打算,提前发动了灭燕之战。秦王赢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上都蓟(今河北蓟县),燕王姬喜被迫迁都于辽东地区,督亢地区自然落入秦始皇的沙盘之中。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代国之后,大将王贲率胜军乘势攻击辽东,一举攻灭了苟延残喘的燕国。在督亢地区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分称亢氏、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亢氏姓源繁复,或长狄人、或西戎人、或晋国人、或韩国人、或燕国人、或秦国人,不可一论。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任(今河南淇县),名启,汉朝时期避帝讳改称微子开。因其封国名微(今山西潞城),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商纣王执政期间暴虐无道,微子启曾多次亲谏纣王,单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启便远离纣王逃到自己的封国微。后微子启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周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到了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在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启国于宋,即今河南省的商丘市地区。微子启从此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微子启寿终后,葬于原商丘古城西南二十五里的青岗村,后迁今山东省微山湖市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著名宰相、经学家匡衡亲篆的“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春秋晚期的大儒孔子称“微子”、“箕子”与“比干”为“三仁”。在五代十国时期,微子启的后裔被封在亢父之地(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其后代中亦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氏。源于改姓,出自佐姓所改,属于省旁简化改姓为氏。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的记载,历史上有佐氏,源出左氏,后有人加“亻”偏旁以别于其他左氏,称佐氏,其后有改为亢氏者之后代,相传亢氏至今。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琨都勒氏,亦称喀穆都里氏,满语为KunduleHala,世居红山(今吉林桦甸富尔山),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琨都勒氏所冠汉姓即为亢氏。源于改姓,出自河南宜阳康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相传,今河南省宜阳县石村乡铁炉村的亢氏家族,原来为康氏,后家境渐败。康氏族人怀疑是因为与朱氏家族同居一村,有“猪吃糠”之嫌,故随邻村张深亢氏家族改为亢氏,以与朱氏家族抗衡。因为“亢”字作为姓氏用字读音为gāng(ㄍㄤ),谐音就是“钢”,猪咬不动,可保康家无忧,由此遂成亢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1]三伉大夫、微子启。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亢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亢英、亢宁。长子亢英有子亢振政及亢振远。亢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亢乾、亢坤。亢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亢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五世。是为河南亢氏始祖。亢氏属于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东省济宁县南部一带有个地方,古时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军事要冲,其地住民与驻军人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风俗通》的记载,亢氏是由伉姓省去个“亻”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期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他的后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记载: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轸。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的荆门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临汾市尧都区、浮山县、原平县、汾西县、蒲县、襄汾县、翼城县、晋城市、洪桐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商南县、韩城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嵩县、宜阳县、灵宝市、南阳市淅川县、武陟县、洛宁县、杞县、伊川县、濮阳县、许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左县、鞍山市,山东省的聊城市开发区、济宁市、青岛市即墨市、栖霞县,湖北省的荆门市,甘肃省的兰州市、金昌市、定西县、通渭县、临泽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扬州市、吴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当涂市、宿州市,贵州省的罗甸县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1]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堂号武威堂:以望立堂。太原堂:以望立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注:当代名人亢亮系亢仓子后裔)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亢恒,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宜阳张深人。县尹。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间临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记载在古书里。亢霖,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公元1457年)年间河南宜阳张深人,举人,乙酉科官当涂(今安徽境内)知县。亢宪,河南宜阳张深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间人,举人,庚子科官栖霞(今山东境内)知县。相传亢霖、亢宪乃父子知县。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清朝的文人,在苏州成名,有《市隐书屋文集》。因为著书作文特别出色。临汾孝子传名远;市隐书屋播惠长:上联典指明正德年间的孝子亢良玉,临汾人,为府学生,事父母至孝,诏旌表其门。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文人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著有《市隐书屋文集》。良家子弟风尚好;玉洁冰清品格高: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此联以鹤顶格镶嵌“良玉”二字的嵌字联。纯孝格天,庐产莲花异品;懿文华国,衣沾杏苑春香: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事典。下联典指亢氏文人亢潮事典。[1]
吉林有哪些名人
1、薛长春*3、吴丽英*5、杨鹏辉*6、鞠丽茵*7、孟广利*10、南重光*
11、孙军*14、勾长义*15、陈留军*16、荆艳*17、孙树新*18、刘慧娟*
20、鄂丽华*21、李玉伟*22、郑兵*24、周东蕻*26、陈金山*27、孙红*
28、单玉柱*29、裴文香*32、张胜*33、周平*34、魏雪松*36、崔相斌*
37、夏友亮*38、梁宝华*39、杨宝清*40、仵珂*41、潘国城*42、刘学敏*
43、张永红*44、王革民*45、谭井陶*46、刘淑华*47、韩德洪*49、蒲以诚*
50、张宝臣*51、张丽巍*52、李开文*53、刘学敏*54、李杰*55、李亚平*
56、丁凯*57、史东玲*58、赵立贵59、李颖*60、李亚东*62、李亚东*
63、王晶*64、刘臣*65、于喜田*66、庄德春*67、毕远辉*68、辛事明*
69、赵振波*70、娄本东*71、倪旭荣*72、关华*73、王靖华*74、周正*
75、方凤田*76、张皎*77、杜丽华*78、范迎军*80、裴敦安*81、梁永昌*
84、李镝*85、张喜华*86、刘宝珊*87、苏雅拉图*88、宋殿忠*89、唐恒山*
90、杨素琴*91、陈富*93、刘长军*94、李雷*95、徐中民*96、王桂琴*
97、刘慧茹*98、李跃辉*99、王连卿*100、柯元明*101、李军*102、张兴华*
103、张中*104、薛长春*105、孟繁春*106、李一卓*107、胡海燕*108、孟莹*
宋小濂(1860-1926)吉林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工诗善书,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民国三年曾出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在抗击沙俄,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贡献。
徐鼐霖(1865-1940)永吉尚礼人,民国八年(1919年)任吉林省长,他精诗文、善书法,文化艺术成就很高,被誊为“吉林三杰”之一;东北沦陷后,坚持不与伪政权合作,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成多禄(1864-1928)吉林人,著名书法家。他精诗文、功书法、诗词、文稿,墨迹遍及东北三省,驰名全国,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民国初年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且为官清廉,被群众誉为“清廉太守”。
韩宪宗(1819-1897)吉林人,在同日军作战保辽南及在桦甸黄金资源早期开发方面功不可没,并创下了当时闻名全国的“黄金世界”。
牛秉坤(1866-1943)吉林人,有东北首富之称,出资在北京创办“喜连成科班”,为发展繁荣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贡献。
张作相(1881-1949)辽宁锦州义县人,他人1924年4月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提任吉林省督军、省长等职。任职期间内创立了最早的高等学校,修筑了吉海铁路,修建了第一座自来水厂等。深得百姓拥戴。
魏拯民(1909-1941)山西屯留县人,抗日英雄,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哈尔滨委书记,东满特委、省委书记,是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与杨靖宇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李维民(1909-1976)吉林市人,1930加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长期工作在敌占区,是吉林特别支部、中共吉林市委的创立者之一。
李红光(1910-1935)朝鲜京畿道龙任郡人,抗日英雄。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一师师长兼政委,我党最早建立的抗日武装一日东北工农把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又名磐石工农抗日义勇军,通称磐石游击队)创始人之一。
参考资料:
1999年2月8日,首批吉林市名人专家审定会议在吉林市天使宾馆召开。会议进行了整整四个半小时,场面严肃认真。会议所采取的独特的记名投票方式,更唤起了各位专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最后,经过严格审定,有31位“名人”候选人成为吉林市首批名人,吉林市名人档案馆的主体--名人,就此产生了。
他们是\”吉林三杰\”之翘楚--成多禄、蜚声京华的乡进先贤--徐鼐霖、杰出的爱国者--宋小濂、“黄金王国”的缔造者--韩宪宗、乐善好施的吉林巨商--牛秉坤、保境安民的辅帅--张作相、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才能卓著的抗日指挥员--李红光、共吉林市委的创立者--李维民、解放后吉林市第一任市长--沈越、造福一方的好书记--刘家栋、向秀丽式的英雄--孙桂芝、汽车工业的奠基人--饶斌、品高艺湛的著名书法家--赵玉振、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郭兰香、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李国才、三口大锅闹革命的好带头人--刘声、改变贫穷造福百姓的共产党员--金龙九、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侯德武、黄继光式的英雄民警--陈鸽、人民的好医生--金春雨、著名骨科专家--陈兰田、“四全”书法家--金意庵、造诣精深的书法家--刘乃中、艺高德劭的艺术家--吕也厚、著名的关东作家--王宗汉、企业领导干部的好榜样--傅万才、新时期演讲事业的开拓者--邵守义、《史记》研究专家——宋嗣廉、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学者——孙键、为国争光的速滑冠军——沈国琴。
扬州农科所公墓|吉林桦甸公墓有哪些名人|保定公墓设计单位,芦基山公墓价格,望花区福山公墓电话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gongmulingyuan/jilingongmu/19086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