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关乎民生大计,也是中国最早提出改革的行业之一,然而经历了自1956年至今近60年的殡葬改革,每到清明祭奠亲人之时,对“殡葬暴利”的质疑仍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指墓价贵过房价,这与殡葬业整体发展较为落后不无关系。
殡葬,包括殡仪和墓地,都应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为主,殡葬行业所要提供的服务,不仅是要妥善、环保地处理遗体,更要让逝者获得尊严,为逝者家属提供纪念的方式,满足精神需求。
墓价超房价?殡葬设施不足服务发展滞缓
越来越多的人指出,墓价超过房价,认为殡葬也是一门地产生意,其实两者本质上甚至相反。殡葬业和房地产两者最大区别在于殡葬的核心是长期服务和维护,人力、资源、技术等投入产生在产品售出之后的漫长时期,且殡葬业的成本是开发、维护、人力占主要,而房地产则是土地成本为主。
然而,殡葬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相比较为落后,殡葬改革解决了处理问题,尚未解决服务问题,并且中国的殡葬设施规划缺失,明显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而从土地资源来说,殡葬土地又不同于房地产土地,是属于特殊用地,稀缺且受限,也就是说,即使购入一幅地块,想用作墓园开发也是不行的,墓地用地都是事先划定,并且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不再下批公墓用地,中国公墓增长放缓甚至倒退。以上海为例,自本世纪初以来已不再增加公墓用地,而在周边其他城市也有20年没有批过公墓用地。
设施缺乏、资源稀缺,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对传统墓地的需求仍较节地葬主流,与其说是墓价高,不如说是公众观念和需求推升了传统墓的价格。要如何节约土地,同时服务好这个老龄化社会的殡葬需求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在未来的殡葬改革中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行业龙头福寿园:殡葬发展应指向环保、尊重、纪念
面对殡葬服务发展落后的情况,福寿园国际总裁王计生表示应当反思,他认为殡葬发展的目的与方向,最终的指向应是环保、尊重、纪念。这三者是互为相关,互为交叉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于2013年在港交所上市,也是殡葬改革的引领企业。其早期最标志性的举措即是把墓园改造为人文纪念公园,其环境、人性化的设施和园区的人文情怀开始让消费者对墓地改观。
王计生表示,“殡葬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殡葬业背后的人文关怀常常被忽视,实际上,殡葬业所做的远非处理遗体,更不是一块墓地。我们从事的是服务生命的职业,我们提供的是服务。”
应对上述设施缺乏、资源稀缺的情况,福寿园一直在寻求创新的殡葬方式,包括各式各样的环保节地葬,不仅要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也要让逝者家属的情绪得到宽慰,这才是服务的价值和内涵。
以上海福寿园为例,其创设了节地艺术墓,把占地0.5平方米左右的墓打造出古琴、书本等造型,体现墓主的生平喜好;环保节地葬方面,园内的银杏园树葬、小玫瑰苑花葬,以及各种特色室内葬,每一款产品都被赋予了情怀,价格却是传统墓地的一小部分,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在公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服务体现价值的基础上,价格低廉的节地葬才能成为趋势,所谓“死不起”的声音才能真正得到平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