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生态安葬需强化人文关怀

在浙江温州鹿城区翠微山高处,浙江首个节地生态安葬纪念园已经揭碑动土,到今年年底,那些希望选择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的市民,可在该园石碑上刻下姓名,供后人缅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生命的另一种告别。25日,记者从浙江省殡葬协会了解到,今年清明期间,浙江各地实行江葬、海葬等生态安葬的逝者达到300余位。(3月26日新华网)

节地生态安葬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环保葬式,近年来选择树葬、江葬、海葬等生态安葬的人们越来越多,这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但我们也看到,不少地方生态安葬仍面临“遇冷”的窘境,或许有人认为“主要还是观念问题”。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也不是全部。

诚然,推行生态安葬需要持续不断的广泛宣传,引导人们破除传统观念,但更需政府积极主动作为,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人性化措施跟进。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2012年6月,深圳出台《免除丧葬基本服务费用实施办法》,包括包扎袋、遗体消毒、遗体接运等内容,免费金额达到1830元每人,此后又增加遗体消毒、骨灰盅等,免费金额上涨至2030元每人。深圳自1998年推出海葬以来,累计共36624具骨灰撒进大海;树葬自2008年开展至今,累计共 488具骨灰树葬。南京也出台多项奖补政策,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除了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补外,如果选择江葬,由政府组织江祭和江葬。上海连续11年为骨灰撒海的逝者举行公祭活动,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累计举办了357次海葬活动,共有4万余具骨灰已撒向大海……

浙江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浙江温岭,从今年1月起,凡年满70周岁以上的温岭户籍人员,如自愿实施海葬的,可在生前享受按月100元至400元不等的奖励政策。这种变“亡后”为“生前”奖励的做法,无疑会让更多人“心动”。而温州在推行生态安葬中,又采取了“升级”举措,即建立节地生态安葬纪念园,让那些选择生态安葬的市民,在该园石碑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供后人缅怀,体现了政府对生命的一种全新态度和人文关怀。虽说人死如灯灭,但“人过留名”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可堪期待和美好向往?

生死观的改变促进了殡葬观的转变,生态安葬是丧葬改革的必然趋势。推行生态安葬,重在强化人文关怀。既要在顾及人们情感基础上,多给予政策鼓励,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态安葬的好处,又要在人文关怀上不断探索实践,诸如让选择生态葬者的后人有更多悼念逝者的方式。

原文链接:http://www.ovvvu.com/changshi/hangyeguandian/452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八字精批

评论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